著名政治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伟大的鲁迅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也就是这样一句简短的诗句我想现在用来表达对司法改革的先驱邹碧华法官的尊敬与爱戴是非常契合的。为了法官一生的事业,为了法律精神,为了人民合法权益,为了改革创新,年仅47岁的他因疾病意外来袭而突然倒在工作岗位上,将生命定格在那里,悲剧在人间上演。却留下了邹碧华精神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一位执法者的高大形象。
一、邹碧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人民法官的誓言做了最好的诠释。
从法院的书记员到司法改革的设计者、践行者,邹碧华将其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司法系统。他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对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司法改革的进取担当与构筑良性法律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为法官职业树立了一把标尺,也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邹碧华同志满怀为法律献身的精神,尽心尽职,爱岗敬业,他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给人民法院的改革与审判事业交出了满意答卷。
二、邹碧华是弘扬法治思想的前行军。
26载的法律生涯中,邹碧华同志崇法尚德、慎思明辨,他喜欢毫无保留地与人们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和人生感悟,他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应邀到全国各地参与法官培训教学,或在公共论坛开设讲座,宣传法院工作,弘扬法治思想,不遗余力地播撒智慧的种子。他说,这是一种“予人玫瑰的快乐”。邹碧华同志用自己的行动,矢志不渝地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并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完美超越。
三、邹碧华是与时俱进的行业创新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只会越来越退步,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越来越进步。邹碧华曾经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不日新者必日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像邹碧华一样,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赢得工作主动、答好时代考题。
改革的先驱邹碧华的精神记录着时代的创新,然而默默奉献的基层法官精神镌刻着身边的力量。
作为北大荒的第二代,韩继武法官坚守在基层法庭工作了33年,无怨无悔。2010年后,组织先后两次想把他调到院机关工作,面对难能可贵的机会,他却坚持继续留在法庭工作。多年来,他身患重度高血压、胆囊炎等疾病,始终带病坚持工作,从未因病影响审判工作。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在化解矛盾的第一线,他努力为百姓排忧解难。面对农场玉米种植户300余人的一起涉农案件,他在第一时间为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当天就驱车17小时,赶到大连市找到公司法人代表,查封粮款金额达1500万元,依法维护了百姓的合法权益。他在交警队成立设立联合调解室,快速联合调解由于省道不封闭出现交通事故纠纷48起,标的近500万。 他始终坚持秉公办案不动摇。审理的案件近4000 件,年均结案120余件,调撤率达98%以上,无超审限,无上访,无更审改判,无矛盾激化。
值得学习的人无处不在,身边的也好,典型也罢,同样是你所缺乏的质素就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