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执行信息公开

 

调解有方|“代购”有风险 警惕“钱货两空”

发布时间:2025-09-17 08:02:34


     在当前消费升级与跨境电商兴起的背景下,商品“代购”成为一种常见的消费方式。“代购”虽为消费者打开了通往全球市场的大门,但此类交易的成功高度依赖于代购者的个人信用,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的维权难度极大,容易面临“钱货两空”的风险。近日,红兴隆人民法庭卫星人民法庭通过线上调解妥善化解一起因“代购”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案情回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聂某居住于广东省中山市,从事酒类贸易生意,于某暂住于辽宁省大连市(户籍地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七农场),从事“代购”生意,双方交谈中于某称某品牌洋酒销售利益十分可观,从日本进货为6000元/支。聂某向于某购买6支,并通过微信转账方式付款36000元。但于某迟迟未能发货,聂某屡次要求于某尽快发货或给予退款均无果。2025年8月,聂某诉至红兴隆人民法院卫星人民法庭,请求于某立即返还酒款36000元。

     鉴于双方远隔中山、大连,承办法官充分利用微信等数字工具反复与双方沟通,核实案情并交换意见,避免当事人舟车劳顿。法官明确向于某告知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强化其履约敬畏感,同时向聂某说明于某因孩子生病陷入经济困境的情况,引导双方互谅互让。经多次疏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聂某与于某约定每月1500元的还款额度,确保于某具备履行能力,并以“月末前给付”明确时间节点,减少履行期间的争议。同时在协议中约定,“如未按期履行,可以全部未履行金额申请执行”,既为债权人提供便捷的救济途径,也对债务人施以压力,体现司法调解的刚性保障。


     此案标的额虽不大,但精准地触及了个人代购交易信任的痛点。案件办理中,承办法官站在消费者角度,客观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个人代购活动常见的风险与信任困境,以组合策略将法、理、情深度融合。最终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性化设计妥善处理当事人之间的“代购”纠纷,彰显人民法院在维护交易安全与社会和谐中的担当。

责任编辑:李铭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