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执行信息公开

 

文润红法 荒火铸品 | “荒火文学社”春季社刊作品赏析(十三)

发布时间:2025-06-23 08:01:24


荒火不熄,笔耕不止

不惧荒芜,不避锋芒

“荒火文学社”2025春季社刊

凝聚了全体社员心血

收录了多种体裁的原创作品

无论是诗歌中颤动的隐喻

散文中流淌的时光

抑或镜头下的光影美学

都将在此碰撞、交织

作者/张梦洁

荒原上的第一行脚印

     1958年深秋,一列绿皮火车缓缓驶入完达山南麓。车厢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他们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理想,响应国家号召兴高采烈的奔向这片荒原。十八岁的胡长生就是其中一员,他靠在车窗边,望着外面一望无际的荒草甸子,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火车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站台停下。胡长生跳下车,黑色的泥浆瞬间淹没了他的双脚。放眼望去,四周尽是齐腰深的野草,远处隐约可见几顶木屋和帐篷,那帐篷在寒风中被吹得瑟瑟发抖。

     而这,即将成为他们的“家”。

     开荒的第一天,胡长生就领教了北大荒的厉害。清晨四点,天还没亮,他们就被起床号叫醒。深秋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胡长生裹紧单薄的棉衣,跟着队伍向荒原进发。他们的任务是清理树根,为开垦做准备。那老树盘根错节,根系粗壮如臂,一镐头下去,震得胡长生虎口发麻。一天下来,胡长生的双手布满血泡,腰都直不起来。

     晚上回到帐篷,胡长生发现自己的被褥已经结了一层薄冰。他蜷缩在冰冷的被窝里,听着外面呼啸的北风,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想家的滋味。他有点后悔了,后悔来到了这个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东北。

     最艰难的是那年冬天,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他们依然要坚持开荒。胡长生记得那天,他和几个战友在清理一片沼泽地。冰层下的淤泥散发着刺骨的寒意,他们的棉裤很快就被汗水浸透,冻得硬邦邦的。突然,一个战友脚下一滑,整个人掉进了冰窟窿里。胡长生和另外两人立刻扑过去救人,四个人在冰泥中挣扎了近半个小时,才把战友拉上来。回到营地时,他们的衣服已经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硬邦邦的。

     那天夜里,胡长生在门口的火堆前坐了很久,他开始厌恶这里,厌恶寒冷,厌恶寒冰,他想回家。

     春天来了,但困难并没有减少。播种时节,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春涝。拖拉机陷在泥里动弹不得,胡长生和战友们就用肩膀拉着犁,一步一步在泥泞中前行。每个人的肩膀都被绳索磨得血肉模糊,但没有一个人退缩。胡长生一边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行进,一边开始思念起家乡的四季如春。

     夏天的蚊虫是另一场噩梦。成群的蚊子像乌云一样笼罩着他们,即使穿着长袖衣服,也挡不住这些嗜血的小恶魔。胡长生的脸上、身上、手上全是红肿的包,奇痒难忍。但最让他痛苦的是看到战友们一个个病倒。疟疾、痢疾在连队里蔓延,简陋的卫生所里挤满了病人。胡长生白天干活,晚上还要照顾生病的战友,常常几天几夜合不上眼。

     秋天终于来了。当金黄的麦浪在荒原上翻滚时,胡长生的战友们相拥而泣。他们用血汗和泪水,在这片荒原上种出了第一茬庄稼。望着这片丰收的景象,这时胡长生想起了那些没能看到这一幕的战友——有人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有人因病不得不离开。

     夜幕降临,胡长生独自走到田埂上。月光下,麦穗泛着银光,微风拂过,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蹲下身,轻轻抚摸着一株麦穗,仿佛能感受到它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远处,新建的营房亮起了点点灯光,炊烟袅袅升起。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开始慢慢有了新的生机。

     这年冬天,书生气的胡长生已经变得黝黑健壮,他站在这片广袤的荒原上,眼前开始浮现无数个等着他们去创造的“第一”:第一座桥梁、第一条公路、第一所学校……而他们这一代人,就是荒原上的第一行脚印,虽然歪歪扭扭,却坚定地向着远方延伸。

     愣神的胡长生听到了连长的哨声,他俯下身,用手中的火把,点燃了他人生的第一把荒火。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