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法院故事
传播法治声音
弘扬司法正能量
红兴隆人民法院宣传工作
始终紧扣“主旋律”
立足新时代司法审判实践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深”“活”兼具上下功夫
多样表达法院故事内在的诗意与春风
“请进来”体验法治之旅
奏响普法强基“主题曲”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参观体验、庭审观摩、互动交流等形式,邀请辖区公安民警、企事业单位代表、师生代表等亲身感受法院的办案流程、便民措施和法院文化。2024年至今,组织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21次,受邀人数达1696人次。常态化开展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把庭审现场作为法治教育课堂,发挥优秀庭审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2024年以来,开展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14次,117人次参加活动。创建“红心护苗”未成年人保护司法品牌,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以司法之力护“未”成长。2024年,1583名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法治副校长累计授课34次。
“走出去”传播法治声音
奏响基层治理“和谐曲”
建立“1+N”包联机制,推进普法“网格化”。成立普法宣传队,以问题为导向,找准普法对象和普法需要,从土地承包、民间借贷、劳动争议、损害赔偿、合同纠纷等方面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巡回服务 法润‘三农’”司法服务大集、“边境普法驿站”、法官说法日等活动,创新“法言法语”表达方式,把法官“想讲的”与群众“想听的”相结合,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普法42次,发放《服务“三农”法律知识200问》《婚姻家事法律知识100问》等各类普法宣传资料2000余份。
“接地气”深化普法内容
奏响司法为民“协奏曲”
开展“三暖”行动。“暖春”行动聚焦司法服务春耕备耕,组织干警走访农资商店、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发放《致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致广大农资经营者的一封信》600余份,现场解答法律问题56个,结合真实案例讲述售假和违规经营带来的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营造规范的农资市场经营秩序;“暖秋”行动聚焦司法服务秋收保丰,普及秋收卖粮、用工等法律知识14次,将秋收的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的房前屋后变成法治宣传的“大课堂”;“暖冬”行动聚焦事关民生的冬季供暖问题,组织干警实地走访辖区供热企业、居民家中实地查看室内温度11次,对供热合同签订、供热温度、缴纳基础热费等相关内容进行普法宣讲,以司法之力为民生持续“加温”。
“强创新”构建普法矩阵
奏响法治宣传“交响曲”



利用法院“一网双微”和国家、省级主流媒体,结合品牌创建、司法服务民生、优化营商环境等重要工作,在“一网双微”开设《小案不小办》《“枫”正红·我的调解故事》《情系“三农”暖春行》《守护秋收好“丰”景》《基层人民法庭的朋友圈》《辅助之星“修炼”日志》《“执”讲给你听》《家事普法微课堂》《春耕普法小贴士》《童声诵法》等专栏,精心打造《法之有剧》普法小剧场,构建“一网双微”等矩阵式普法体系。2024年以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稿件400篇,官网、微博同步更新,在中国审判、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刊发稿件27篇,央视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现场》栏目播出红兴隆人民法院典型案例《致命一击》。
“练内功”凝聚队伍合力
奏响干事创业“进行曲”


对内建设“党建活动室”“学思亭”“廉政走廊”“法安天下浮雕”等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活动,充实干警精神文化世界,于无声教化处催生共鸣,持续增强队伍的生机活力和凝聚力。在院机关二楼大屏幕循环播放时事政治、省内外重要新闻、英模学习、阶段性案件质效分析情况、典型案例等内容,潜移默化增长知识、由内而外凝聚人心、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的活力,自然而然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打造书香文化矩阵,线上在红兴隆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开设“青忱思·线上读书会”专栏,青年干警分享读书感悟;线下购置各类图书,丰富干警文化生活,院机关和14个基层人民法庭藏有法律、政治、文学名著等各类书籍3461册,持续推进“书香法院”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干警坚定法治信仰、忠诚司法事业。
学法以正
普法以诚
明法以精
尚法以恒
奏响“五部曲”
让法治宣传“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