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如孟子所云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然而作为法院的法官们是如何理解“司法良知”?法院作为守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后一道防线更要时刻遵循内心的良知,来为人民的利益保驾护航。如何保驾护航,就是按内心去做事,说实在话、办实在事、做实在人。
法院的法官们是保驾护航的掌舵者,所以每个法官都要掌好舵护好航,让中国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
基层法庭的法官们是最直接接触老百姓的,也是能够第一时间解决老百姓疾苦的人。我身边就有这样以为朴实无华的女法官,她在岗位兢兢业业的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从不叫苦喊累,始终坚守内心那道良知防线,始终把老百姓的困难放心头。
记得有一次在处理一起赡养案件时,让我深刻感知到在法院这个理性多于感性的地方也有让人潸然泪下的时刻。状告五儿女,索取赡养费。听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道,中国号称是一个礼仪之邦,百善孝为先。儿女这么多,怎么还会出现赡养的问题。其实不然,就是因为儿女众多,老人与儿女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导致这起赡养案件。
在听到老人的讲述自己的遭遇后,李法官深知唯有尽快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老人才能安心,我们也会更加安心。经过多次与老人、与老人儿女的分别沟通以及在一起调解,终于化解一家人心中的疙瘩。沟通是一座桥梁,沟通障碍使得亲情之间有一道无法跨越鸿沟,我们只有把话说开、说透,才能够调和心中的不平与不满!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再也不普通的案件了,在看似平凡的案件中,我们能感觉到基层法官就是解决老百姓平平常常的事情,以小见大,我们的基层法官是法院的基础,是化解矛盾的基石。
我们在回过头来在想想什么是司法良知?我们会很快的回答出来,那就是按内心去做事,说实在话、办实在事、做实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其中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线。争做一名有司法良知的、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好法官,最终达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这就是良知,这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