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交出怎样的“答卷”|提质效 优服务 奋力推进民事审判工作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1-16 08:23:04
民事审判工作
关乎民生大事
做好民事审判工作
事关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事关社会安定和谐
事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一年我们交出怎样的“答卷”
之民事审判工作篇
2023年,红兴隆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坚持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主动适应社会矛盾和治理方式的结构性变化,将能动司法贯穿到民事审判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抓实抓好公正与效率。
践行司法为民,持续提升案件质效
一是扎牢民生司法“保障网”。坚持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主线,依法履行审判职责,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2023年,依法妥善审结涉及婚姻家庭、教育、就业等各类民商事案件3451件,结案率98.68%,平均审理天数24天,同比减少2天,收到锦旗63面,感谢信8封,当事人满意度和案件质效进一步提升。
二是从严把好案件“质量关”。坚持“分层定案、类案把关”机制,充分利用法信平台的法条释义、类案检索、裁判观点等功能,检索、学习同类案件裁判意见,达到同案同判的法律效果。针对疑难复杂案件,提请法官专业会议讨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2023年,召开法官专业会议35次,研究案件292件,进一步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是按下云端解纷“加速键”。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拓宽司法为民、便民服务辐射面,让人民群众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司法成果和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43场次的互联网庭审让身处北京、云南、内蒙古等地的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参与庭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凝聚司法合力,守护大国“黑土粮仓”
一是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创建“法治大荒沃土 护佑大国粮仓”环资品牌,在黑土地保护利用迈向法治化轨道、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一以贯之”持续发力,制发《黑土地保护倡议书》300份,与辖区党委、公安等部门联动协作,定期召开黑土地司法保护联席会,凝聚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强大合力,构建“保护、打击、预防、联动”四位一体生态司法保护模式。
二是开通法治惠农“快车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司法便民措施,实施上门立案、全时调解、全域解纷、跟踪回访等配套服务措施。在春耕、秋收农业生产关键期,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职能,累计驱车近5000余公里,开展田间法庭、炕头法庭、傍晚法庭等巡回审判70次,方便群众就近诉讼、不误农时农事。
三是构建服务“三农”普法网。精选近四年辖区典型涉农案件,组织开展“庭审观摩”活动15次,为参加活动的100余名辖区群众讲解涉农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升防范化解“三农”纠纷风险能力;服务“三农”普法宣传队深入田间地头、农贸集市、农户家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75次,制发《服务“三农”法律知识200问》等法律知识读本2000余份。
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法治护企沃土
一是强化司法服务“优营商”。畅通涉企纠纷办理“绿色通道”,推动涉企纠纷源头化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审理涉企案件,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23年,共受理涉企案件1030件,审结925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9.73%,涉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41.12天,同比缩短16.95天。
二是巧用司法建议“献良策”。延伸司法服务职能,不仅通过个案审理“抓末端、治已病”,更注重“抓前端、治未病”。针对辖区企事业单位涉诉案件和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法律问题及疏漏,提出有效司法建议和解决措施,用司法服务手段参与社会治理,让司法建议工作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切入点,做好社会治理的“大文章”。2023年,共向辖区企业发出司法建议43份,收到回函37份,涉企案件同比下降31.43%。
三是善用法治体检“开良方”。组织开展“一企业一法官”“访企问需 暖企护航”等活动,精准服务企业需求,全力护航企业发展,对辖区重点企业、中小微企业及困境企业开展针对性的“法律体检”,积极听取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司法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司法服务措施,帮助企业堵塞漏洞,增强抵御风险能力。2023年,共开展“法律体检”65次,就地化解纠纷22件,切实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下一步,红兴隆人民法院将继续以高质量的民事审判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美好生活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张雪冬 文章出处:红兴隆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