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红兴隆法院“党员慧姐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融合,秉持解纷化争促和谐的工作宗旨,坚持“情、诚、事、理、和”五字工作法,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真正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
“党员慧姐工作室”准确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精神实质,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门里,消灭在萌芽状态。
化解矛盾不上交
当事人赠送感谢信
“法官,你讲的我们听懂了,你都是为我们好,你的调解我们心服口服!”这是一起困扰双方当事人多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法庭多次组织双方调解后,当事人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了对法官的感谢。
在办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被告多年前向原告借款50余万元,几年来先后还款近百万,但原告仍起诉被告要求其再还60余万元。一边是想要修复双方当事人破碎友谊的心愿,一边是被告觉得不公平就到省里上访的威胁,此案既要让双方当事人息诉服判,又要达到钱款支付到位的双重效果,断不可一判了之。
为了解开两人心中的“疙瘩”,法官担起了一名会计师的职责,连续加班数天为当事人清算多年账目,庭前多次将双方组织在一起,结合民间借贷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释明民间借贷中有关利息及复利法律是否支持的相关规定,法庭干警的工作态度,感动了双方当事人,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被告分两年偿还原告30万元,被告表示不仅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也体会到法官真心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态度。2021年年底原告已履行欠款17万元,剩余欠款将在2022年年底结清。
柔性司法显温情
当事人当庭给付欠款
“党员慧姐工作室”把司法过程变成一种人文关怀,细心体会当事人心理,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发动社会力量推进多元解纷,让“和为美”的种子绽放在每个角落。
“法官,你真为我主持公道,你的话,我爱听!我现在就交钱!”这是一起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后,案件被告当庭给付欠款,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法官的信服。
在办理一起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时,原告李某某被邻居米某家狗咬伤后自行前往医院注射疫苗。次日,李某某找到邻居米某,要求米某报销费用,双方因费用比例问题发生纠纷诉至法庭。受案后,法庭立即把双方当事人请到法庭,在调解的过程中,双方情绪激动争执不休拒不配合调解,两方陪同家属助阵,冲突一触即发,调解陷入僵局。
法官秉持着“倾听为先,说理在后”的调解原则,认真倾听当事人的表达与诉求,在打下信任的调解基础后,结合类似邻里纠纷的案例,指出两家人各自存在的过错,发动人民调解员力量,从邻里和睦的角度劝导他们要相互体谅、宽容对方,调解工作历时2个小时,最终使双方握手言和,被告当庭给付费用,矛盾高效快速得以化解。
为民服务零距离
以实际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党员慧姐工作室”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用更加“便民、亲民、利民、惠民”举措,延伸司法服务,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在“接地气”“顺民心”上,把为民服务做实做细。
“穿上法服我们是法院干警,脱下法服我们是民意收集员,更是志愿服务队,总之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司法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司法服务。”这是红旗岭法庭干警的工作准则。
为了更好的收集社情民意,法庭常态化开展“五必进 五必访”活动,组织干警送法进农场、进企业、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做到矛盾纠纷易发必访、特殊群众必访、困难企业必访、治安隐患集中地必访、农场社区居民必访。三年来,累计开展送法72次,发放宣传单7000余张,征求各类意见建议40余条,为辖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23次。避免了社会矛盾的升级,实现了辖区无矛盾激化、无民转刑案件。
针对地域性春种、秋收农忙,法庭开展“家门口诉讼服务行动”,法官带头下沉基层巡回审判,上门调解、立案、送达,以“一案件、一方案”的方法梳理案件争议焦点,实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农户诉讼难题,三年来,共开展巡回审判67次,通过“家门口诉讼服务行动”上门送达应诉材料400余份;在上门送达中,遇有农户需要人力,法庭干警义不容辞助农秋收,以实际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拉近了法院干警与辖区群众心与心的距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党员慧姐工作室”紧盯群众“心事”,依法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造福辖区每一位群众,真正做到“小事不出庭,大事不出场;矛盾不上交,纠纷就地解”,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