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是法庭工作一直坚守的路线,无论何时,若要干好群众工作、让群众满意就必须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近些年法庭的工作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坚持围绕着群众公线展开。
党的十八大后,开展这场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很有必要。坚持这条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就能站稳脚跟。作为人民群众行使权力保障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庭更是深感责任重大。
当然,在走群众路线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现在的老百姓已经不是过去的老百姓,受教育程度高,监督意识强,不再盲从、服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和利益的诉求,对法庭的要求、期待很高。
在这种情况下,法庭在进行审理案件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审理活动。这次活动突出“实践”二字,意味着要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用实绩说话。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终极目标是要让老百姓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问题成堆,久推不动,没有行动中的落实和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法庭就会失去公信力,百姓就对法庭失去信心。就此想法我们法庭进行了以下活动充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首先,理论学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法庭工作的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法庭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审判工作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审判事业本质要求的执法理念。作为人民法庭,就是要坚决践行司法为民思想,把执法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审判的全过程。人民法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为法庭审判和执行工作的价值判断标准,杜绝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
第二、提高群众行使诉权的便捷性。继续坚持巡回审判,减轻群众讼累。要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工作,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司法为民要在诉讼经济上出实招。要落实司法救助的有关规定,加大司法救助力度。
1、坚持司法为民,能动司法。文化建设只有坚持司法为民宗旨,坚持与社会互动,才能具有持续而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法庭紧紧围绕当事人司法需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措施,提高便民利民成效。法庭设立了专门的导诉服务,进一步完善窗口服务功能,形成诉前、立案、审理、执行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一条龙”纠纷解决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化司法为民措施,完善上门立案、巡回审判、诉前调解、便民服务、司法救助等主要举措,切实做好小额速裁工作,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的便捷高效。
健全领导包案责任制、首问信访责任制等,深入开展法官轮值接访等活动,努力化解涉诉信访矛盾,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涉诉信访,通过源头治理、集中接访、带案回访、公开听证等措施,让群众积怨来、满意归,以不解决不罢休的态度,扎实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促“零信访”态势稳步巩固。
推动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司法救助制度,落实救助经费,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同时,高度关注直接关系民生权益的纠纷案件,对涉及赡养、抚养以及农民工案件开通绿色通道。
2、积极拓展与社会的互动平台,努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经法庭党组研究决定,在法庭基层法庭开展了“走农场进企业”调研服务实践活动。南横林子法庭在为期一个月调研活动中,先后走访民营企业6家,发放“民营企业问卷调查表”6份、召集民营企业家和法官举行座谈交流会1次,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初步掌握了民营企业基本情况和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并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当中的一些法律问题。在各管理区、作业站设立专门的巡回点,随时进行巡回办案,努力打造全新的司法服务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充分利用司法建议手段,及时向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农场管理区提出司法建议,预防和堵塞管理漏洞。
以上措施和活动充分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时间和效率上为当事人提供便捷,同时也加快了法庭建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实现的,是我们长期应该坚守的路线,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每个人民群众在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