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执行信息公开

 

【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红兴隆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情况

发布时间:2021-10-11 08:28:57


    10月9日,红兴隆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红兴隆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组长何庆安作主旨发布,政协委员、公证处主任李平、各金融机构代表、律师代表、媒体代表,以及红兴隆各社区代表共23人参加发布会。

    会上,何庆安向与会嘉宾通报了红兴隆人民法院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期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发布典型事例11个。

发布内容如下:


    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红兴隆人民法院统筹推进队伍教育整顿,进一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初心使命、为民宗旨、群众观念落实于具体行动中,从群众“急难愁盼”之事抓起、从“最恨最怨最烦”的地方改起,打通堵点、破解难点、根治痛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司法服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围绕“请进来”,结合“走出去”,把群众“急难愁盼”之事找准找全

    为了真正把群众“急难愁盼”之事、“最恨最怨最烦”问题找准找全,我们坚持开门纳谏。院机关、各人民法庭邀请辖区社会各界人士共计175人参加开门纳谏活动,总结出各类意见建议共计11条;我们把领导干部“走流程”纳入日常、坚持经常。领导班子成员、审管办主任、司法警察大队大队长采取暗访形式,不亮身份,不打招呼,不安排陪同人员,结合主管工作、包片法庭和部门职能,重点围绕立案、调解、审判、执行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事前咨询到准备材料,从排队办理到事项办结,重点体验办事流程、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方面涉及的事项内容,从中发现办事不便、效率不高等问题,促进工作整改提效。现已开展“走流程”11人次,提出优化政策7条,解决问题10个;我们全面开展走访调研,通过“五必进”“五必访”活动,干警进农场、进企业、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做到矛盾纠纷易发必访、特殊群众必访、困难企业必访、治安隐患集中地必访、农场社区居民必访,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呼声期盼、意见建议,向群众求教、向群众问策。现已累计走访28家企业、走访18个社区、走访1个学校、走访1个家庭,发放传单788份、收集问题建议86条,实地解决群众问题27件次,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的开展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使各项措施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

二、围绕“你来办”,拓展“我来办”,努力破解群众“办事难”

    在充分调研走访、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红兴隆人民法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九项措施》。

    (一)为了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解纷途径,我们完善多元解纷工作机制。深化拓展在线调解应用,强化人民调解员作用发挥,持续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争取将更多的纠纷化解于诉讼前。

    (二)为了最大程度便利人民群众,我们增强诉讼服务效能。提供“一号通办”诉讼服务、设置便民服务自助设施、优化便民服务流程、拓展线上诉讼服务功能,主动回应群众诉求,实现群众办理诉讼事项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

    (三)为了提升审判服务整体水平,我们加强巡回服务、送法上门。推行“家门口”审判模式,对于不适于网上开庭及现场开庭的,到当事人所在的农场、社区、田间地头开庭,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庭审,推动诉讼服务资源力量下沉,畅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为了扎实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我们深入开展雷霆2021、“六稳六保”、涉黑恶案件打财断血、“六清”专项执行行动。开展“曝光执行”专项行动,加强线上便民执行,依法通过财产强制、人身强制、信用惩戒等措施,高压态势强化拒执行为打击力度,推进案件有效执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围绕“马上办”,擦亮“网上办”,让群众感受到“掌上解纷”的便利

    我们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改变曾经“不见法官不算数”的传统参与诉讼的方式,不断完善诉讼服务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审判、远程送达、线上调解、电子送达等网上服务,让群众参与诉讼变得“简单再简单”,让群众感受到“掌上解纷”的便利。

    “群众事无小事,最是小事显担当。”通过十九项措施,通过一件件刚柔并济、主动出击、让审执工作更有力度与温度的“小事”,红兴隆人民法院全体干警设身处地推进角色转换,把“群众的事”变成“法院的事”,主动担责“办难事”,努力破解群众“办事难”,让人民群众在枝叶关情的点滴小事中感受司法温暖,让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更加放心满意。自8月16日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院机关和14个基层人民法庭为群众办实事119件。同时,在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小岗位大作为”专栏,每周各发布1篇优秀案例,以充分展现红兴隆人民法院全体干警推动解决好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和“最恨最怨最烦”突出问题的决心,立足本职岗位,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和动人事迹,现已累计发稿12篇。

    下一步红兴隆人民法院将继续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各项举措,进一步加大司法审判力度,办结一批涉民生领域案件,依法防范化解一批社会矛盾纠纷,以适应群众复杂多变的司法需求。

经典事例


经典事例一】

    红兴隆人民法院卫星人民法庭辖区内某公司负责人付某到法庭寻求帮助,称张某、吕某、于某、刘某四人于2015年在该公司购买房产,四人付清部分房款后房屋当即交付使用。但四人尚欠80余万元房款至今未履行。该公司多次联系索要,四人均以各种理由推脱。审查完合同及其他材料后,干警们分头行动,立即展开调处工作,多次上门找当事人做调解和释法工作。调解过程中,干警们听取双方意见,分析纠纷造成的因果,并耐心解释相关法律法规。经过几日调解,最终四名当事人先后向该公司财务交付了全部80余万元房款。利用诉前调解的方式一周内成功化解四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获得了双方当事人的高度赞誉,也给拖欠房款的债务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

经典事例二】

    红兴隆人民法院宏图人民法庭受理一起借款合同纠纷判决,被告李某返还原告武某借款本金及支付利息共计3万余元,但李某未按约定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原告武某向宏图人民法庭申请执行。案件受理后,执行干警迅速行动起来,多方查找被执行人李某的财产线索,并将其纳入限制高消费人员名单。但李某始终不露面,也不履行给付义务。在长达五年时间里,其一直在外务工躲避执行,执行干警多次到其居住地查找均未果,茫茫人海难寻踪迹。几年间,宏图人民法庭执行干警始终与申请人武某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沟通案件线索和进展情况。终于在近日,申请人武某发来消息称,有人在二九一农场看到被执行人李某在收西瓜。为了不错失这一难得机会,执行干警立刻开展摸排查找,经过几日蹲守,确定被执行人李某当晚居住线索,凌晨五点出发赶赴其居住地,找到了仍在睡梦中的李某,将其带到法庭。执行干警从法理、人情等多个角度向被执行人释法明理,最终李某心生愧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前妻沟通当场帮他还清全部欠款,至此多年的案件终于成功执结。

经典事例三】

    红兴隆人民法院清河人民法庭通过诉中调解模式,使用微信远程音频、视频对话方式成功调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让双方当事人足不出户在家“打官司”。2021年5月,家住无锡市的姚某通过邮寄方式提交了立案申请,该案系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姚某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家住八五三农场的赵某,2020年2月,疫情期间赵某称手中有口罩资源可以为姚某供货,姚某通过微信分六次转账给赵某46500元货款,但赵某始终未履行给付姚某口罩的承诺,后姚某多次索要至今未付,遂向法院起诉。立案后,考虑到该案案情较简单且能联系到赵某,因此,经征得姚某同意后,将案件转入调解程序,又因双方当事人都在外地等原因,无法到庭参加诉讼,主审法官决定采用线上模式,进行在线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因偿还方式、金额等原因无法达成共识,主审法官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耐心地释法明理,使双方就货款分期给付达成一致意见。随后,主审法官将调解内容发送至当事人微信,双方当事人均对调解内容确认无异议,后通过邮寄方式让其签字确认。线上调解不但降低了诉讼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该案件高效顺利地解决,不仅满足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对法庭工作的高度认可。

责任编辑:张雪冬    

文章出处:红兴隆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